应用案例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案例
全部分类

出格是正在灭火抢险救济中与职员、修设、物品等接触及践诺破登高、破拆、转运等功课时

qw7
qw7

  20、疫情定点隔离观察点、发热门诊、预分检门诊及因疑似、确诊病例被管控隔离的建筑发生火灾,应重点侦察哪些方面?

  29、疫情集中收治医院发生火灾,实施内攻时如何选择进攻路线、当集中隔离场所、发热门诊、集中收治医院等疫区建筑发生火灾,如何处理防护和灭火的矛盾?

  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将当前警情分为一般事故、疫区事故和疫情事故三类,实施分类响应和应对处置,做到科学有序、安全高效。一般事故是指在社会面上发生的常规火灾、抢险救援等;疫区事故是指疫情定点隔离观察点、发热门诊、预分检门诊、集中收治医院及重点管控区域(如因疑似、确诊病例被管控隔离的楼栋单元)等发生火灾或抢险救援;疫情事故是指配合医疗部门直接参与处置的疑似、确诊病例转运、疫区消毒、疑似感染物品或人群洗消等任务。

  坚持“预先研判、防护到位、积极参与、科学处置”的原则,在地方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和领导下,立足消防专业优势,配合支持卫生防疫部门实施病员转运、疫区消毒、疑似感染物品和人群洗消任务。

  支队指挥中心和独立接警的大队在接警时,要在原有询情要素基础上,重点了解灾害事故类型和发生地点,反复确认事故场所是否存在疫情、是否属于疫区、是否有疑似、确诊感染人员等,及时与卫健、公安、交通等部门对接,核查比对涉疫人员、车辆信息,实施综合研判,准确分类警情,针对性调集处置力量。

  如属一般事故,加强空气呼吸器、备用气瓶及简易洗消装备等调集;如属疫区事故,加强等级防化服、空气呼吸器、氧气呼吸器及各类洗消车辆装备调集;如属疫情事故,调派各级疫情处置专业队。后两种情况,应联动调集卫生防疫、公安、环保等部门和专家协同处置。如属社会救助,原则上不调派力量出动,并做好解释工作。

  根据部消防救援局要求,各总队、疫情较重地区的支队分别组建不少于200人、60人的处置专业队。各专业队按照“1+4”进行编成,“1”即现场指挥部,“4”即下设突击分队、清理消毒分队、洗消分队、综合保障(警戒)分队。突击分队担负疫区物资、病员转运等任务,清理消毒分队担负疫区建筑、地面及疑似感染物品消毒及驻地内部消毒任务,洗消分队担负进入疫区人员、车辆、装备洗消任务,综合保障分队担负现场警戒、通信、交通、饮食、卫勤、住宿及战勤补给等任务。

  针对疫情事故,应优先重点调集正压式核生化侦检车、防化洗消模块车、全封闭核生化物质转输车等特种车辆,无人化侦检、救援、转移等机器人及无人机,一次性防疫服、一、二级防化服、医用外科口罩、N95口罩、护目镜、全面罩+过滤罐、空气呼吸器、备用气瓶及充气车,氧气呼吸器、医用高压氧气瓶及充气泵等高等级防护装备,各类生物毒剂侦检器材、生物洗消剂及个人洗消帐篷、公众洗消站、简易洗消器、高压清洗机、(手动、机动)喷雾器、高压细水雾枪等洗消、消毒器具。

  (1)飞沫传播:病毒经呼吸道飞沫传播是主要途径,病人打喷嚏、咳嗽、说话的飞沫、呼出的气体,通过口腔、鼻腔直接吸入或接触眼睛等粘膜感染;

  (3)接触传播:飞沫沉积在物品表面,接触污染手后,再接触口腔、鼻腔、眼睛等粘膜,导致感染。

  针对疫情传播特点,在做好现有防护基础上,重点加强呼吸防护,特别是做好口、鼻、面、眼、手等防护。处置中,保持与周边人员1米以上安全距离,严禁接触被困人员和各类衣物、物品表面。未经洗消,不得用手接触口、鼻、眼,防止接触感染。

  (1)当发生火灾时,一线指战员采取灭火防护服全套+空气呼吸器,驾驶员、安全员及外围警戒人员采取灭火防护服全套+N95型口罩或外科医用口罩+护目镜,空呼器气瓶按1:1备份,面罩专人专用,避免交叉感染。

  (2)当发生交通事故、建筑倒塌等事故时,所有人员采取抢险救援服全套+N95型口罩或外科医用口罩+护目镜,重点做好口、鼻、面、眼、手等防护。

  (3)执行水域、山岳、潜水等特殊救援时,在确保安全前提下,可视情调整防护装备佩戴。

  所有指战员采取二级以上防化服+空气呼吸器+一次性医用手套,当发生疫区火灾时,内攻灭火视情着灭火防护服,实行全封闭、无保护。外围警戒人员可着二级防化服+N95型口罩或外科医用口罩+护目镜+一次性医用手套。

  根据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的警戒区域划分,严格落实防护。清洁区为相对安全区域,采取二级防化服+N95型口罩或外科医用口罩+护目镜+一次性医用手套;半污染区采取二级防化服+空气呼吸器+一次性医用手套,实行全封闭、无保护;污染区采取一级防化服(全封闭)+空气呼吸器+一次性医用手套,实行全封闭、无保护。进入污染区长时间作业,考虑佩戴氧气呼吸器。

  出警途中,统一佩戴N95型口罩或外科医用口罩+护目镜,根据不同警情穿着灭火防护服或防化服,准备好空气呼吸器,到场后结合实际进行防护转换。

  当不确定被救人员为疑似或确诊病例时,防护标准为二级以上防化服+空气呼吸器+一次性医用手套,实行全封闭、无保护。若疫区发生火灾需救助人员或协助医疗部门转运病员时,实行最高等级防护,采取一级防化服(全封闭)或防火防化服+空气呼吸器+一次性医用手套。

  穿戴流程:洗手或手消毒→戴安全头盔→背空气呼吸器→一次性医用手套→穿防化服。

  脱摘流程:防化服洗消→脱防化服→摘手套→洗手或手消毒→卸空气呼吸器→洗手或手消毒→安全头盔→洗手或手消毒。

  凡参与疫区事故处置,必须第一时间向支队、总队指挥中心汇报,支队全勤指挥部遂行出动;凡直接参与疫情事故处置,必须第一时间逐级上报,经总队批准后,方可参与处置。严禁瞒报、漏报、迟报。

  实时跟踪了解灭火救援行动,及时启动联勤联动机制,利用大数据手段反复核查确认现场情况,重点了解是否有疫情、是否有疑似或确诊病员、是否为发热门诊、隔离病区、是否为集中收治医院等,快速实施研判,给予技术战术指导,督促落实各项安全防护措施和行动程序要求。

  参与疫区事故或疫情防控处置行动,应在地方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实施,坚持统一调度、逐级指挥的原则,严禁情况不清盲目行动和冒险作业。

  此次疫情处置的主体是卫生防疫部门,消防救援部门主要是协助卫生防疫部门开展病员转移、物资转运、疫区消毒、人员洗消等任务,且必须将卫生防疫人员纳入编组、在相关专家指导下,协同配合、共同实施。

  到场后,应重点了解是否有人员被困以及是否存在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等疫情情况。

  20、疫情定点隔离观察点、发热门诊、预分检门诊及因疑似、确诊病例被管控隔离的建筑发生火灾,应重点侦察哪些方面?

  到场后,第一时间向单位负责人及工程技术人员询问现场情况,调取单位总平面图、标准层平面图和水源图,了解建筑功能分区和重点部位,确认现场是否有人员被困、是否为疑似病例及所处位置,合理确定进攻通道和路线。如无必要,避免与疫情关联的楼栋、单元、房间及部位及人员直接接触,降低感染风险。

  到场后,通过现场询问、调阅资料等方式,第一时间了解医院的平面布局、诊治流程和卫生分区,重点掌握“三区三通道”及独立负压吸引站房、压缩空气、氧气供应设备等关键部位,“三区”即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三通道”即医护通道、病患通道、物流通道。以此为后续实施安全防护、划分警戒、阵地设置、进攻路线、人员疏散等处置提供科学依据。

  扩大警戒范围,利用警戒带、警戒桶、警戒牌等对事故现场实施全封闭隔离,警戒区设立出入口和警戒哨,严禁无关人员和车辆出入。可利用建筑物、院落门等出入口进行管控。

  根据《传染病医院建筑设计规范》(GB50849-2014)、《传染病医院建设标准》(建标173-2016),传染病医院的卫生安全等级通常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清洁区通常为医护宿舍生活区,半污染区为经过卫生通过后的医护工作区、包括办公、会诊、治疗、护士站等用房,污染区为隔离病房区。由半污染区进入污染区需经过一道缓冲间。

  危险化学品事故,一般根据侦检结果划分为重危区、轻危区和安全区;公共卫生事件,一般根据卫生安全等级划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两者在划分标准、防护等级上有明显区别,不能相互套用。结合此次新冠病毒疫情,若是集中观察点、预分检门诊、发热门诊、集中收治医院及被管控隔离区域和建筑等发生火灾及其它勤务,可考虑参照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的做法,但应提高警戒隔离和区域管控范围。将整个隔离病房楼、集中隔离点建筑、(预检)发热门诊及被隔离建筑划为污染区;污染区至单位院门为半污染区;单位院门之外为清洁区,通常为指挥部及人员、装备集结所在地。各作业区设立进出关卡和警戒哨,严格等级防护,除医护、救援及必要知情人外,杜绝无关人员、车辆进入。

  落实全封闭防护措施,尽量避免与被救者接触,保持1米以上安全距离,确需救助时不得接触被困人员及车内、房间内物品。

  不具备。根据国家卫健委关于转运(新冠病毒疫情)传染病人的相关要求,原则上无论院内还是院外转运都应使用负压救护车、负压担架。负压救护车就是利用技术手段,使车内气压低于外部气压,确保空气在自由流动时只能由车外流向车内,而且负压还能将车内空气进行无害化处理排出,有效避免更多的交叉感染。目前消防救援队伍配备的普通救护车无负压功能,一般不用做转移传染类疾病人员。

  原则上,不予接受并做好解释工作,告知无专业负压救护车和负压担架。若现场情况紧急、必须立即转移时,切记要按照国家卫健委相关要求,做好个人防护,在医疗卫生人员指导下实施,并及时交由卫生部门救护车处理,特殊情况才能使用消防救护车。

  国家卫健委针对新冠疫情医疗转运的要求:优先考虑负压救护车和负压担架,紧急情况下才考虑利用普通救护车和担架实施转运。患者佩戴医用外科口罩,由医护人员护送。医护人员及司乘人员需穿戴医用双层口罩(医用防护口罩+医用外科口罩)、双层手套(一次性乳胶手套)、双层防护服(一次性医用防疫服+一次性隔离衣)、靴套、医用帽、护目镜或防护面屏。转运完成后,救护车进行终末消毒(使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喷洒,作用60min,然后使用清水擦拭),医护人员及司乘人员更换相关的防护用品。

  接近事故现场时,参战指战员按要求转换个人防护,到场后车辆停靠清洁区域(安全区),通常为单位院落大门外,实施预先展开,指挥员根据询情要点进行火情侦察,警戒小组协同公安等部门在外围快速布控,严格控制无关人员、车辆进出,安全员督促落实安全防护。内攻搜救小组做好灭火、救人、疏散准备。

  烈性传染病医院在设计上遵循“医患分离、清污分区、物流分线”原则,医务人员与病患、清洁物与污染物各设置独立的通道和出入口,实行物理分隔、避免交叉感染。若此类场所发生火灾,可考虑优先选择医护人员、清洁物流通道作为内攻路线,依托医疗清洁区作为人员、装备集结和转换阵地,无特殊情况尽量不利用病患、污染物流通道, 避免进入半污染区、污染区设置灭火阵地。

  30、当集中隔离场所、发热门诊、集中收治医院等疫区建筑发生火灾,如何处理防护和灭火的矛盾?

  外部人员(非进入建筑内部)穿着二级防化服+空气呼吸器,做到全封闭、无。内攻灭火人员(进入建筑内部)可穿着灭火防护服+空气呼吸器,具备条件下可着防火防化服+空气呼吸器。内部转运救人时可穿着一级防化服(全封闭)或防火防化服+空气呼吸器。结合后,按照规定程序认真做好人员、车辆和装备分类洗消。

  应坚持“少而精”原则,优先选派业务过硬、专业精干的班长骨干组成突击队,设立灭火、救人、转运等作业小组,优先使用双6.8升气瓶或9L气瓶,第一时间快速高效实施任务。提前设置预备小组,做好作业轮换准备。

  (1)严格按照等级防护,特别是呼吸、眼部、面部、手部、躯体等部位防护,切断病毒传播途径;

  (2)尽量避免接触人员、物品、设施、设备等,确因灭火救援任务需要时应做到无接触;

  (3)灭火救援中不得随意摘下防护装备,长时间作业应提前做好人员装备轮换准备;

  (4)在清洁区设立防护转换点,设置防护口罩、快速手消毒剂,处置结束后按照手消毒→摘空呼→手消毒→戴口罩→手消毒的程序,相互保持1米以上安全距离,快速进行防护转换;

  (5)具备条件下可在灭火防护手套、抢险救援手套、防化手套内佩戴一次性医用手套,特别是在灭火抢险救援中与人员、设备、物品等接触及实施破登高、破拆、转运等作业时,增加安全系数;

  从卫生医疗角度,分为疫源性消毒和预防性消毒。疫源性消毒又分为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随时消毒是指及时杀灭消除由传染源排出的病原微生物而进行的随时消毒工作;终末消毒是指传染源隔离、痊愈或死亡后,对其员居住地所地面、空气、物品等进行全面消毒,彻底消灭病毒微生物。预防性消毒是指未发现传染源情况下,对可能被病原体污染的物品、场所和人体进行消毒的措施。从消防角度,灭火救援后实施的洗消即为预防性消毒,而疫源地消毒为医用术语,多为医院、隔离场所等消毒。

  (1)实施三类事故处置后对自身的人员、车辆、装备、防护服装等进行洗消;(2)协助卫生医疗部门对城市重点道路、重点区域、重点场所及疫区建筑、地面、设备、设施及物品进行预防性消毒。

  (1)75%医用酒精;(2)含氯消毒剂:84消毒液(次氯酸钠)、84泡腾片、漂白粉(次氯酸钙)、漂粉精(次氯酸钙)、次氯酸锂、三合二洗消粉(三次氯酸钙二氢氧化钙)、三合一洗消粉、氯气等; (3)过氧化物消毒剂:二氧化氯、3%医用双氧水(过氧化氢)、过氧乙酸等、臭氧。

  (1)环境物体表面消毒:城市道路、疫区内建筑地面、墙壁及经常使用或触摸的物体表面如门窗、门把手、水龙头、洗手池、卫生间等进行消毒,宜选用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二氧化氯等擦拭、喷洒消毒;

  (2)室内空气消毒:疫区建筑如候车室、候机室、码头、客运站、购票厅等内部空间,在关闭门窗、密闭无人条件下,宜选用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二氧化氯、3%医用过氧化氢等气溶胶喷洒消毒;

  (3)车辆、器材、防护服洗消:对车门、车身及方向盘、座位和各类灭火救援器材消毒,包括车内空间消毒,宜选用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二氧化氯、75%医用酒精、3%医用过氧化氢等擦拭、喷洒消毒;

  需根据不同的污染对象和程度,兼顾经济性、实效性和安全性等因素,合理选择确定相应的洗消药剂种类及配比标准,不是药剂配比浓度越高越高,而应满足消毒的最佳当量,防止消毒变为“投毒”。常用洗消药剂配比参考:过氧乙酸溶液0.3%、含氯消毒剂的有效氯含量1000mg/L、二氧化氯溶液的二氧化氯含量500mg/L,医用酒精、双氧水通常为成品,直接使用,不与水配比稀释。实际使用中,需按照产品使用说明书,在疾病防控专家指导下科学确定浓度配比。

  (1)简易洗消:个人洗消帐篷、多功能洗消器、高压清洗机、手提式喷雾器、背负式喷雾器、推车式喷雾器、超低容量喷雾器、高压细水雾枪等简易洗消设备。

  (2)专业洗消:利用各类车载防化洗消模块、公众洗消帐篷、大型喷淋洗消架等进行人员和装备全流程、全方位洗消作业。

  (3)应急洗消:车载水罐内加入药剂,通过高压卷盘枪、喷雾水枪、水幕水带、车载、移动水炮及高喷车臂架炮、底部喷淋自保系统等实现应急洗消。

  (4)特殊洗消:极端情况下,需要对疫区实施大空间立体消毒时,可考虑使用直升机空中喷射作业。

  针对城市道路、建筑表面,使用0.1%过氧乙酸溶液、有效氯含量500mg/L的含氯消毒剂、二氧化氯含量2500mg/L的二氧化氯溶液,通过消防车自带的自保喷雾装置一边低速行驶、一边喷洒净化对道路消毒,通过车载式气溶胶喷雾车、(大跨距)高喷车雾状射流对建构筑物远距离喷洒消毒,疫区大面积消毒抑控也可采用直升机空中喷洒消毒。消毒作用时间不少于30分钟。

  针对疫区单位如候车室、候机室、码头、客运站等地面、墙壁及经常适用或触摸的物体表面如门窗、门把手、水龙头、洗手池、卫生间、家具等部位,使用0.1%过氧乙酸溶液、有效氯含量500mg/L的含氯消毒剂、二氧化氯含量250mg/L的二氧化氯溶液喷洒或擦拭消毒。采取由内向外、先表面后空间的程序进行喷洒,消毒作用30分钟后清水擦拭,去除残留消毒剂。

  针对疫区单位如候车室、候机室、码头、客运站等内部空间,在无人条件下使用0.1%过氧乙酸溶液、0.3%医用过氧化氢溶液、有效氯含量500mg/L的含氯消毒剂、二氧化氯含量250mg/L的二氧化氯溶液,推荐采用超低容量喷雾法、按10mL/m3用量消毒。密闭作用60分钟后开窗通风。

  针对出警消防车辆和装备,使用0.3%过氧乙酸溶液、有效氯含量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二氧化氯含量500mg/L的二氧化氯溶液喷洒或擦拭消毒。按照自上而下、由前至后、自外到内、分段逐面的顺序进行全面洗消,特别是车门、车身内壁、方向盘、乘员扶手、座位、拉手、手刹、空调调节、钥匙等部位,尽量逐一擦拭、不留死角。作用30分钟后用清水擦拭去除消毒剂。

  灭火防护服、防化服、空气呼吸器等防护装备,分两次实施洗消。灭火救援结束,就地快速进行简易洗消,使用0.3%过氧乙酸溶液、有效氯含量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二氧化氯含量500mg/L的二氧化氯溶液喷洒或擦拭消毒。归队后,空气呼吸器及面罩等使用75%医用酒精擦拭二次擦拭消毒;防护服先用有效氯含量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然后按常规清洗,也可用流通蒸汽或煮沸消毒30 分钟,或采用水溶性包装袋盛装后直接投入洗衣机,保持1000mg/L 的有效氯含量、洗涤消毒30 分钟。

  人员洗消程序:手消毒→就地转换防护→着装表面洗消→皮肤消毒→人员卸装→归队二次淋浴→检测→更衣。灭火救援结束后,就地转换完防护装备,带妆快速简易洗消,使用0.3%过氧乙酸溶液、有效氯含量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二氧化氯含量500mg/L的二氧化氯溶液喷洒或擦拭消毒,然后使用75%医用酒精、双氧水、碘伏等皮肤消毒剂擦拭部位,再脱卸装备。归队后,温水(38-40℃)淋浴15分钟,肥皂反复搓洗2次以上,特别是注意眼睛、鼻孔、毛发、耳窝、趾甲、腋下等隐秘部位洗涤。

  可选用含醇速干手消毒剂或75%医用酒精喷射消毒,特殊情况下也可使用含氯或过氧化氢手消毒剂。有肉眼可见污染物时应使用洗手液在流动水洗手,然后消毒。

  皮肤被污染物污染时,应立即清除污染物,再用一次性吸水材料沾取0.5%碘伏、75%医用酒精或3%过氧化氢消毒剂擦拭消毒3分钟以上,再使用清水清洗干净。口、鼻、眼等粘膜受污染时,采用大量生理盐水或0.05%碘伏冲洗消毒,一般不用酒精、双氧水(刺激性大)。

  灭火救援结束后,就地对指战员和防护装备进行一次简易洗消,进入营区前选择安全地点(具备条件的最好在营区大门前)对车辆、装备进行细致洗消。测量体温、登记后进入营区,恢复战备状态,人员、防护装备按照程序进行二次全面洗消。

  基层中队支队、大队、站可结合每日交接班,对消防车库、消防车和各类器材进行检查保养的同时开展洗消和消毒。消防车库、车辆利用过氧乙酸、漂粉精、84泡腾片/84消毒液等进行喷洒消毒,各类防护服、精密设备、空呼面罩等利用75%医用酒精进行消毒。具备条件的,可采用流通蒸汽或煮沸方法消毒。

  (1)75%医用酒精为易燃化学品,避免与明火或高温,防止发生火灾爆炸,同时也不要与含氯消毒剂混合使用,不仅降低消毒效果且会产生有毒气体;

  (2)含氯类消毒剂具有一定腐蚀性,刺激皮肤和粘膜,一般不作为人体皮肤消毒,使用时应佩戴手套和口罩,同时也不同与酸类混用(如盐酸为主要成分的洁厕灵),防止产生氯气中毒;

  (3)过氧乙酸具有易燃易爆特性、腐蚀性,需与水按比稀释使用,不能用于皮肤消毒。

  消防救援部门配合医疗部门参与疫情防控处置,结束后应科学规范落实洗消,其消毒效果可由具备检验检测资质的医疗部门相关人员进行。消毒评价参照医疗行业相关标准,消毒前后采样液为相应中和剂,评价效果一般以自然菌为指标。

手机官网

微信公众号

手机官网
手机官网